和農民創造雙贏

 ◎ 撰文╱孫慶龍 攝影╱路西法   圖片提供╱聯米企業  

成功 對米食的熱情和堅持 

聯米企業成功的源頭,來自於劉德隆家族四代以來對於米食文化的熱情和堅持,莊麗珠說,身處於百年歷史的稻香世家,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家人對於土地的深厚情感,深怕在時代的進步下,土地都拿去建豪宅、蓋飯店、設工廠,讓過去「以農立國」的台灣寶島後代子孫們沒有良田可種,尤其在全球暖化問題恐將造成糧食短缺的情況下,我們更應該珍惜台灣這塊土地,讓世世代代的後代子孫種出稻米,品嚐在地米飯。這樣的使命感,也反映在聯米企業「創新全球米食文化,永續在地農業經營,滿足人類健康幸福需求」的企業文化中,莊麗珠表示,米食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,在台灣也有四百多年的時間,儘管在現代人生活型態變遷、飲食選擇日漸多樣化的影響下,台灣民眾食米消費量已漸趨減少,但米食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,因此她從來都不擔心台灣稻米文化式微,她說:「聯米要將台灣的傳統稻米文化,成為每位吃米、買米、喜歡米的消費者,可以容易親近的時尚飲食文化。」

 

和農民攜手創造雙贏

四代都在經營米食的劉德隆家族,也與農民間培養了深厚的情感,莊麗珠感性的說:「從事農業的手,是最美的手。」1989年,聯米開始在台東、台南、彰化、雲林等優質產區收購優質米,莊麗珠說,為了幫助弱勢農民,聯米保證優質米的收購價格,並開設產銷班,透過人性化且專業的管理,不僅確保米的品質,協助農民提高收成,同時維持環境地力,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。憑藉著對稻米的熱情與了解,以及對農民的關懷,聯米很快就獲得農民的信賴,在聯米的協助下,不僅讓契作農田的農民收入增加20∼50%,且成功創下台灣濁水米在日本超商通路上架的首例,並外銷美國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香港、中國等地,樹立了台灣米良好的國際形象,一舉提升台灣整體稻米產值50∼60億元。莊麗珠說,外銷日本的米必須通過日本537項檢測,也代表國內種植技術受到肯定,聯米希望讓每位種稻的農民都能夠抬頭挺胸,因為「一畝田是農民的人生,一粒米是聯米的事業」,唯有創造雙贏,才是永續之道。

 

環保 愛台灣由米做起 

聯米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,也反映在米食文化的節能減碳和環保上,莊麗珠表示,聯米企業是全台灣第一家將稻米副產品「粗糠」做為烘乾稻米的原料,而粗糠所燒成的灰,則再製作成有機肥料,她說,這麼做每年不但可以減少163萬公升柴油的使用、減少8千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、增加米的風味,最重要的是可以減少氮磷鉀的產生,避免土壤被酸化影響米的口感,讓後代子孫都能代代相傳吃好米。

除此之外,聯米企業也自日本引進「無洗米精米製造機」一貫化生產設備,成為國內第一家生產無洗米的廠商,莊麗珠說,在引進生產設備的過程是辛苦且繁複的,因為無洗米在製造時已透過精密洗淨流程去除米糠粉殘留物,不但比家裡自來水洗米乾淨,又可以達到省水的環保工作,所以再辛苦也一定要引進台灣,她強調:「台灣只要有30%的人用無洗米,每年就可以少蓋一座德基水庫。」

在聯米企業成長茁壯的過程中,劉德隆、莊麗珠夫婦心中一直有個夢,那就是改變米的面貌,讓傳統的米食文化也能有革命性的創新,讓買米、吃米、送米形成一種風潮。

傳承 賦予米食文化新生命 

這個夢,從2010年開始逐步實現。2010年初聯米企業成立「聯米文化基金會」,推動社會公益與實現社會責任。莊麗珠說,聯米文化基金會成立的宗旨,除了將精緻農業和文創產業結合、提供獎學金培育未來的農業人才外,更要傳承和創新台灣的米食文化,透過「認養一畝田,快樂做公益」的活動,喚起台灣民眾對稻米的感情,找回吃米飯的幸福感。

此外,2010年1月15日成立的「中興穀堡——稻米博物館」,是台灣首座,也是全球第五座的稻米博物館。博物館門口的招牌「穀動人生、幸福收成」清楚寫出了劉德隆、莊麗珠夫婦對米食文化的深情和期許。在這個博物館中,不但呈現了台灣米的多元品牌,還可以吃到米做成的蛋糕、霜淇淋、牛軋糖、米咖啡等產品,體驗不一樣的米食文化,更顛覆了傳統米食文化,展示許多關於米的精心設計,把包裝米變成有獨特風味的產品,讓稻米擺脫本土印象,成為生日、結婚、彌月等家庭喜事的禮品。莊麗珠說,農業是生命產業,值得用生命來付出,期待聯米的努力,能讓台灣民眾體驗不同的米食文化,讓賦予已有七千多年歷史的米食文化新生命,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。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ieatpe.org.tw/magazine/ebook235/b3.pdf